十一宗──合九十五种外道为十一宗 → 十一宗──合九十五種外道為十一宗

十一宗──合九十五种外道为十一宗 → 十一宗──合九十五種外道為十一宗
﹝出華嚴經隨疏演義鈔﹞ 宗即派也。 謂外道教文傳習西域, 不出十一宗; 而九十五種外道, 無不盡攝也。 〔一、 數論師, 計冥諦生〕, 從數起論, 名為數論。 又論能生數, 名為數論。 其造數論及學數論者, 皆名數論師。 計冥諦生者, 百論云: 從冥生覺, 乃至神我, 共成二十五諦; 以前二十四諦從神我而生, 依神我為主, 謂神我常覺明了, 常住不壞, 攝受諸法, 是故執神我是常、 是一、 是萬物因、 是涅槃因也。 (二十五諦者, 冥初自性諦, 即冥諦也; 智大諦, 即覺也; 我心諦; 五唯諦, 即色聲香味觸也; 五大諦, 即地水火風空也; 五知根諦, 即眼耳鼻舌身也; 五作業根諦, 即口手足大便小便也; 心平等根諦; 神我諦, 神我即識神也。 ) 〔二、 衛世師, 計六句生〕, 梵語衛世, 華言無勝。 其人在佛前八百年出世, 時人以其晝避聲色, 匿跡山藪; 夜絕視聽, 方行乞食, 有似鵂鶹鳥, 故名鵂鶹仙人。 及獲五通, 遂說論十萬偈。 謂證菩提, 便欣入滅。 六句生者: 一者實, 謂諸法體實, 為德業所依; 二者德, 即道德也; 三者業, 即作用也; 四者大有, 謂實、 德、 業同一有也; 五者同異, 謂如地望地是同, 望水即異, 水火風等亦然; 六者和合, 謂諸法和合, 如鳥飛空, 忽至樹枝, 住而不去, 法亦如是, 由和合故, 令有住也。 (五通者, 足不履地、 知人心命、 回眼千里、 呼名即至、 石壁無礙也。 ) 〔三、 塗灰, 計自在天生萬物〕, 塗灰, 即外道名。 謂此外道, 計欲界第六自在天能生萬物。 〔四、 圍陀論師, 計那羅延天生四姓〕, 梵語圍陀, 華言智論。 梵語那羅延, 華言鉤鎖力士, 謂其骨節鉤鎖而有力也。 那羅延天能生四姓, 謂口生婆羅門, 兩臂生剎利, 兩(月+(比/土))生毗舍, 兩腳生首陀。 (梵語婆羅門, 華言淨行。 剎利, 梵語具云剎帝利, 華言田主, 即王種也。 梵語毗舍, 華言商賈。 梵語首陀, 華言農人。 ) 〔五、 安荼論師, 計本際生〕, 梵語安荼(無翻), 本際者, 即過去世之初際也。 謂此外道, 計世間最初, 有大水時, 有大安荼出生, 形如雞卵, 後為兩段, 上為天, 下為地, 中生一梵天, 復能出生一切有命、 無命之物。 故計梵天是生萬物之主也。 〔六、 時散外道, 計物從時生〕, 謂此外道自見草木等物, 有時生華, 有時生果, 有時作用或舒或卷, 令彼枝條隨時榮枯, 時雖微細不可見, 以此華、 實等, 則知有時也。 〔七、 方論師, 計方生人, 人生天地〕, 方即四方。 謂此外道, 計四方能生人, 人能生天地; 滅後還入於方也。 〔八、 路伽耶, 計色心法皆極微作〕, 梵語路伽耶, 華言順世。 謂此外道, 計色心等法, 皆從四大極微, 能生麤色; 雖是極微, 其體實有。 以世間麤物無常, 極微之因不壞也。 (四大者, 地大、 水大、 火大、 風大也。 ) 〔九、 口力論師, 計虛空為萬物因〕, 謂此外道, 計從空生風, 從風生火, 從火生煖, 煖生水, 水生凍, 堅作地, 地生五穀, 五穀生命, 命沒還歸虛空也。 (五穀者, 禾麻黍菽麥也。 ) 〔十、 宿作論師, 計苦樂隨業〕, 謂此外道, 計一切眾生受苦樂報, 皆隨宿世本業所作。 若有持戒精進, 受身心苦, 能壞本業; 本業既盡, 眾苦亦滅; 眾苦滅故, 即得涅槃。 是故計宿世所作, 為一切因也。 (梵語涅槃, 華言滅度。 ) 〔十一、 無因論師, 計自然生〕, 謂此外道, 計一切萬物, 無因無緣, 皆自然生, 皆自然滅也。

Dictionary of Buddhist terms. 2013.

Игры ⚽ Поможем решить контрольную работу

Share the article and excerpts

Direct link
Do a right-click on the link above
and select “Copy Link”